粉引是什麼|不同於白釉般的華貴,樸實無華的獨特魅力
粉引一詞來自日語こひき,古時也被稱為こふき,意思是「像抹上了麵粉一樣的白」。顧名思義,絕大多數的粉引都呈現白色,這是這種器物的一大特徵之一。
▲ 日本知名粉引陶藝家| 大谷哲也|作品
「化妝土+透明釉」
胚體做好上一層化妝土浸透明釉來保護,用土作媒介把它覆在胚體上。
化妝土為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顏色有白、紅、灰等。
粉引的由來|來自日本的獨門技術,弄巧成拙的技藝
中國唐宋時期,當時的日本陶藝工匠,想辦法做出接近唐物的高級品「白瓷」,參考了鄰近朝鮮特有的技法,將乾燥成形的胚體,透過浸泡「化妝土」的溶液,讓原本是褐色或黑色的胚體表面覆蓋厚厚一層鐵份含量少的化妝土釉, 近似於「唐物」的白色陶器就此誕生。
不過,這個傳承自朝鮮高麗「青瓷」和朝鮮王朝「白瓷」的工藝,因為日本釉料稀缺,上釉時只得薄塗少刷,沒想到這樣的上釉方式,反而使原本胚體底土的鐵質或泥土顆粒隱隱約約浮現出來,長年使用,釉面還會出現顏色的濃淡變化,產生別樣的質感。
這個風格,在喜好者手中發揚光大,就形成了現在的粉引技巧。
「不完美也是一種特色」
▲ 粉引上通常會有不同的污漬感
台灣粉引代表作家|劉森雨
森雨老師細心鑽研了 2 年,曾經拜訪過大谷哲也,慣用手法為「粉引、粉引開片」,已將日本技藝內化成自己的工夫。
提倡陶瓷藝術走入生活,時常將「好看好用好買」掛在嘴邊,所以相對於較昂貴的作品,老師的作品可說是 CP 值最高、最好入手的陶藝品。
作品/作者連結:http://bit.ly/38uKtAO
▲ 劉森雨老師|圖片源自森雨制陶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z_UJuu-9E&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