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歷史中,銅紅釉以其如血的濃艷和如霧的夢幻而聞名於世,它的製作技術自元代已成為高級瓷器的象徵。然而,銅紅釉的燒製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挑戰,每一次開窯的結果都充滿驚喜與未知。這種釉料顏色的變化豐富,從深紅到紫羅蘭,其色彩的最終表現取決於多種因素,如:窯爐的溫度、氣氛和銅的化學狀態...等,就讓我們一起探討陶藝世界中,銅紅的奧秘。

 

什麼是銅紅釉?

銅紅釉,又稱紅釉、銅紅彩,是一種古老而著名的陶瓷裝飾技術,特別是在中國陶瓷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以銅為著色劑,在特定的還原燒製環境下產生的紅色至深紅色釉面,讓它成為中國陶瓷的代表之一。

銅紅釉的傳說

關於銅紅釉瓷器有一個傳說:明朝時,由於銅紅釉瓷器極難燒製,窯工們屢試不成,隨著時間的推進,官府下達的燒製任務急迫而未能完成。按當時法律,這意味著不僅監工會受罰,所有窯工也將面臨死刑。在這危急之時,窯工的女兒為了救眾人,犧牲自己跳進窯爐中,向窯神獻祭。她的無私犧牲最終感動了天神,使得首次成功燒製出銅紅釉瓷器。這個故事凸顯了銅紅釉燒製的高難度。另外,由於技術限制,元代的銅紅單色釉通常呈現暗紅色。

銅紅釉的起源與發展

  • 唐代初期:銅紅釉最早的實驗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時的工匠們開始探索利用銅作為釉中著色劑。
  • 元代:開始發展以銅紅釉作為裝飾發色,其中以釉裡紅最為難得,因不易燒製,多呈現偏灰、黑之暗色。參考文獻 >> 百度
  • 明清時期:這一時期銅紅釉技術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明代,銅紅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明初的官窯制作的銅紅釉瓷器,色彩更加豐富,質地也更為細膩。到了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銅紅釉的質量和裝飾技術達到了極致,出現了如郎窯紅、豇豆紅等多種變化,並且裝飾手法更加多樣和精緻。延伸參考 >> 清代红釉瓷器鉴赏,瓷器界最难烧的颜色之一,“若要穷,烧郎红”

圖為 明 宣德 寶石紅釉茶鍾 (資料來源: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NPM_Utensils&id=%E6%95%85%E7%93%B7017759N000000000)

技術與特點

銅紅釉的製作技術主要依賴於窯內的還原氣氛。這意味著在燒製過程中,必須限制氧氣的流入,使窯內氣氛達到特定的還原條件,促使銅元素在釉料中形成紅色。這一過程的不確定性極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顏色失敗。

銅的化學變化

銅紅釉的顏色主要來自於銅元素在釉中的化學狀態變化。在陶瓷釉料中,銅通常以氧化銅(CuO)的形式存在。當這些釉料在高溫下燒製時,窯內的氣氛對氧化銅的化學狀態影響極大。

還原氣氛的創造

在銅紅釉的燒製過程中,必須創造一個還原氣氛,這意味著減少氧氣的存在。還原氣氛可以通過增加碳或其他還原劑,減少窯爐的通風,從而限制氧氣的流入。在這種條件下,窯內的氧分壓降低,促使氧化銅(CuO)被還原成氧化亞銅(Cu2O)。

銅的顏色變化

氧化銅(CuO)在常態下是黑色或暗色的,而氧化亞銅(Cu2O)則表現為紅色。在還原氣氛中,CuO轉變為Cu2O,這一變化會使釉料呈現出特有的銅紅色。這種色彩的變化是銅紅釉獨特美觀的原因之一。

製作的不確定性

銅紅釉的燒製過程中,溫度控制和氣氛的維持需要非常精確。任何微小的偏差,如氧分壓的輕微增加或溫度的不均勻,都可以導致氧化銅不完全還原或甚至重新氧化,從而影響最終的顏色表現。這種高度依賴於精確條件的過程使得銅紅釉的成功燒製充滿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成品的顏色失敗。

藝術與收藏

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演變為各種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原文網址)

由於其製作難度大和色彩絢麗,銅紅釉瓷器自古以來就是皇家收藏的對象,並且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每一件銅紅釉瓷器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不僅反映了工匠的高超技藝,也體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