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灰化釉,火焰中的田園詩
黃明景老師以稻灰為釉料,結合高超的燒製技藝,

創造出一幅幅彷彿自然與文化交融的作品。

對漿釉的探索
黃明景老師長年探索各類型的燒製與釉料創作。他在一次田間散步中靈感乍現,決定嘗試將農業廢棄物——稻殼燃燒後的稻灰,作為釉料的一部分。他認為,稻灰蘊含著土地的能量與農耕的記憶,是極富生命力的素材。透過稻灰,黃老師將田野、農村與陶藝深刻地聯繫在一起,賦予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

技藝與耐心:稻灰漿釉的製作之路
製作稻灰漿釉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首先,需收集適當的稻殼,經過乾燥與燃燒後形成稻灰,再進行篩選和研磨,調配成穩定的釉料。這過程中,不僅需要技術,更需極大的耐心。燒製時,稻灰釉會因窯內的高溫與氣氛條件,展現出多樣的流動紋理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無法完全預測,卻充滿驚喜。

釉層之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黃明景老師的稻灰漿釉作品,以細膩的紋理、溫潤的光澤見長。釉層自然流動的效果,彷彿將稻田的韻律與鄉村的氣息凝結於陶器之上。作品既有厚重的質感,又展現出細緻的視覺層次,帶給觀者一種來自土地與火焰的溫暖力量。

環保與文化的雙重意義
稻灰漿釉的價值不僅在於技法的創新,還體現了對環境的關懷。黃明景老師透過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創作材料,實現了環保與創作的雙贏,也讓人重新思考資源循環的可能性。


黃明景老師的稻灰漿釉,從平凡中展現非凡,不僅是陶藝創作的一大突破,更是一首自然與人文的田園詩。這些作品提醒我們,當我們以敬畏之心面對自然,最簡單的事物也能綻放無窮魅力。在欣賞他的作品之餘,更希望有更多人關注這種結合環保、文化與藝術的創作方式,共同為未來留下更美好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