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隆|柴燒|花器

柴燒|考驗技術無法被複製的古老技藝
 
柴燒是綿延數千年的一門古老陶藝技術,在日本被發揚光大,台灣也深受日本柴燒影響,相對於他種運用電窯或瓦斯窯的技藝,是將陶藝作品直接放入窯中,持續不斷地燃燒木柴提供熱量,也自然間將木柴燃燒所產生的灰、煙落在陶瓷作品上,最後因高溫使「火、土、灰」產生物理及化學變化,在作品上產生出不同的「自然灰釉」和「火痕」等,做出的作品更加不可預測、獨特性更高,再搭配作者的巧工,便造就了陶瓷柴燒之美。

 
論控制火的重要性|不眠不休只是基本
 
柴燒最重要的便是火的控制,很多人會以為一直丟木材會使火變大,但其實不然,太多木材會讓火變小,反而達不了原本要的效果,火大小、流竄的方向除了跟木柴多寡、擺放、氣壓、窯的煙囪設計等有關,如果這一步驟失敗了,就前功盡棄了,除了在顧窯的時候要不眠不休的注意之外,結束之後更要封窯、持溫數天,讓作品冷卻維持最好的狀態,柴燒是非常考驗作者經驗、不能一蹴即成的藝術品。
 
坊間判斷柴燒好壞的重點
 
  • 落灰:燒陶的時候,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於1200℃時,木灰開始落在胚體上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中的鐵形成釉,就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因是最直觀的能影響美觀的因素,所以初學者能判斷柴燒好壞的最簡單辦法就是看落灰範圍及美觀度(明顯、勻稱、獨特等)。
 
 
▲ 盧東川|自然落灰成釉|此作品整面都是落灰,流下的是較厚的部分就會有釉一般的效果。
 
  • 火痕:在窯內時火舌會在裡面亂竄,而隨著擺放位置、溫度不同,火舌竄的位置也會有落差,迎火面背火面都會有不同的效果。

 
▲ 盧東川|火痕與落灰交界|此作品左半邊是火痕,右半邊是落灰,中間的交界有人稱為「陰陽面」。
 
表現不僅與胚體在窯內的位置、木柴的控制、土的本身有關,更跟窯的保養、設計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人尊稱為窯神,可見窯不只是生產工具,更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夥伴。
其他更有金銀彩、入炭柴燒、等多種複雜的表現,此篇不繼續探究。
 
當然除了陶藝品本身的表現,工藝困難度、創新度、砌型都是外人判斷作品價值的幾大要素,當然有些建立在主觀判斷上,不過不論外界如何評斷,對於作者來說都是最獨一無二及最珍貴的柴燒作品。
 
獨一無二的痕跡|難以複製的柴燒
 
如上述所示,因為柴燒製作的特性,導致產出基本上是無法標準化的,每一個作品都會有差異,且燒製過程所花的人力、物力、成本都要大得多,有很多不肖商人會將釉燒假冒成柴燒拿去販售,在購買之前可多詢問專業、多研究來源,才不會買到假柴燒。
 
能夠潤滑一切苦澀|把所有平庸升級
 
因很容易吸取氣味的特性,柴燒壺所泡出來之茶能夠降低茶葉本身之澀味,口感較渾厚、回甘,用來喝酒也能降低酒本身的苦辣,能夠將品質較低劣的茶酒提升一個檔次。
 
台灣柴燒作者及作品(順序無意義,僅少數)
 
  •  盧東川:在十幾年前習得了日本柴燒技術至今,在2009年獲第二屆台灣金壺獎-銀獎,更辦過無數展覽,在柴燒屆頗負盛名。
     

 
作者訪談及作品:https://www.wabisabikawa.com/pages/potteryartistltc
 
  • 黃春貴:藉著對泥土的了解、天生的巧手與對陶藝的熱忱,自立建造台北最大的柴燒窯,製作出質感細膩、線條流暢優美的陶藝品。
     

 
作者訪談及作品:https://www.wabisabikawa.com/pages/potteryartisthcg
 
  • 黃子珀:為柏窯創作空間的創辦人,運用自己的配土配釉,不拘泥形式、創作出獨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作者訪談及作品:https://www.wabisabikawa.com/pages/potteryartisthzp
 

 

  • 何志隆:使用「裸坯入窯 滿釉出窯」的工法,作品不僅是展覽、藝術館的常客,更常常能拍賣至百萬天價。
     
 
 
其他的歡迎逛阿川 茶葉 茶器繼續挖掘喔!
 
參考:
https://kknews.cc/culture/npe8xz5.html
https://www.skiln.com.tw/article/4.htm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64565
https://artemperor.tw/tidbits/259